#關於記仇 「為什麼不可以記仇更不能報仇?要求他人放下是一種美德、還是另一種形式的加害?」
在一間幼稚園裡,年紀大的孩子,無故出手打了年紀比較小的孩子。年紀小的孩子出於防衛還手。
但是年紀小的孩子,被理解的機率不大之外,還有很大的機率被老師訓斥:『你為什麼要還手? 暴力不能解決問題,你們兩個現在就互相道歉說對不起。』
於是年紀小的孩子,被老師灌輸『被人打了之後不能還擊』的想法制約;年紀大的孩子,則是嚐到了『打人之後只要道歉就沒事了』的甜頭。
這樣的結構下,如果老師沒有刻意注意或加以干涉,那麼年紀小的孩子則會越來越壓抑、年紀大的孩子則會越打越爽,行徑愈加放肆不受控制。
這種要求『為人必須無條件善良』的大社會架構,我覺得某層面,是造成人心壓抑進而引發心理生病的重要推手。
但不得不說,在這樣的體制底下,老師的立場是為難的,他們確實也不能像國外的電影情節一樣對小孩說:『打得好,無故被人打了,就要反擊並打贏他。』
而且年紀大的孩子,後台可能還很硬,爸媽是幼稚園的股東、或是權高望重的律師或官員之類的。
年紀小的孩子的要求,或許其實也沒有很多——只是需要被理解,並且有『如果之後再遭遇不平等對待,老師會注意到而且還會對年紀大的孩子做出相對應的懲處,例如說打電話和孩子的父母聊聊』的安全感而已。
誰都不想當 『被打還不能還手的孩子』。
怎樣都不還手,只會造就一個無故打人的孩子越發猖獗,變成一個更加難以管教的孩子。
幼稚園還是要靠收學生賺錢的,
如果有一天,幼稚園的名聲因為這位孩子變差、學生都被這位壞孩子嚇跑了,
那幼稚園是要賺什麼?
這個幼稚園的故事,僅僅是社會結構的縮影。事實上同樣的戲碼,一直不斷上演在校園、職場,甚至是親友之間的相處。
每個人都可能是年紀小的孩子(受欺負的)、年紀大的孩子(施壓人的)、幼稚園老師(管理層的),有時一個人還可能同時扮演三種角色。
#如果你是年紀小的孩子 (受欺負的)
我覺得事情發生的當下,你被人冒犯和欺負,必定委屈至極。你可能會尋求他人的意見、分享你的感受。有些人會同理,而多數人會叫你放下。
我個人觀點認為——「如果當下不能放下,那就記仇吧。」想著某一天,你可以怎麼在不犯法又高竿的前提下報復回去,比當下要你不在意還要健康太多了。
做不到放下,也不至於要讓「最好的報復就是成為更好的人」制約你的靈魂。
因為,「放下」不一定會讓你比較好過,
但是時間會。
#如果你是年紀大的孩子 (施壓人的)
希望你能知道你的每一句用字、每一個行為,在帶有惡意或情緒的狀況下,都將造成他人一定程度的傷害——可能是發生在現實、也可能是透過鍵盤。
人人都需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任,當下、一年後、甚至是十年以後。
當時那位年紀小的孩子,有一天也會長大的——他的影響力、地位都有可能在未來超越你。如果時間沒有沖淡他的仇恨,那麼或許你會後悔:當初為什麼要逞一時之快,建立那麼充滿潛力的敵人?
#如果你是幼稚園老師 (管理層的)
你管理運作的幼稚園(組織),大家相處是否健康,有沒有存在欺壓或鬥爭呢?
你的存在真的很關鍵,有你的幫忙和協調真的很重要——若幼稚園老師,能用適當的方式進行教育和懲處,才能阻止一位壞孩子變得越來越變本加厲,了解自己行為有人看在眼裡、才能讓一位好孩子相信自己待的場域公平正義,不會導致在往後的日子變得行為扭曲。
我們都可能會在人生不同階段,
有機會是年紀小的孩子、年紀大的孩子,或是幼稚園老師。
真心希望,
我們都能成為有同理心又有素養的人,有堅強的心臟面對社會的惡意和不公不義、而且會注重自己的言行,不讓自己成為別人心中的一塊陰影。
有一句話說:「聰明是一種天份,而善良是一種選擇。」
我選擇——只把善良留給對我好的人。
那些帶有惡意的人呀,
等我準備好了,擁有能不犯法也不帶髒字的完美策略時,再優雅的報復你吧,等我:)
#以上建議純屬超級個人見解
#請酌量使用
#近日有感
#愛恨情仇夾雜決定發文梳理情緒和舒壓
#敬那些可以真正放下的人
#也敬會記恨但是本質還是善良的人